“七天五夜”释疑张平
《雪域雄师——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的十一师》在《雪域老兵吧》推出后,得到了广大读者尤其是当年参战老兵的广泛认可和肯定,这让我感到欣慰。同时也有读者对其中一些问题不太理解,此文想就其中的有关问题予以答复。
红11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迂回路线图
为什么叫“七天五夜”?
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第二阶段战役(即西山口——德让宗——邦迪拉战役)中,十一师奉命担负“截尾”任务,11月8日,军区前指下达作战命令:十一师务于11月18日零点截断邦(迪拉)德(让宗)公路,进而形成对内对外正面。这是此次战役能否全胜之关键。
为完成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,十一师必须实行大迂回大穿插,途经荒无人烟、高鸟不飞的崇山峻岭。于是,全师5000余官兵于11月10日晚9时许从劳·茨姆地区出发,历经千难万险,终于在11月17日23时零10分到达指定位置。提前50分钟完成截尾任务。
于是有读者便问:“从11月10日晚9时到11月17日23时零10分,应当是七天七夜,怎么会是七天五夜?”而且,我还看到有的网络文章说是七天六夜,也有说六天六夜的。
我之所以用“七天五夜”这一说法,其根据有如下两点:
一是在《陆军第十一师军战史》中本来就一直沿用这个说法。例如,在《陆军第十一师军战史》第268页,第一个标题便是“7天5夜兼程实施迂回”。这里就明确写着“7天5夜”,在该书后面的记载中又多次沿用了“7天5夜”。
但《陆军第十一师军战史》不可能对“七天五夜”作出详细解释。于是我必须从其它资料中寻找答案。这样就有了第二个根据。
第二个根据是从当年参战老兵的回忆文章中捋出来的。据多名老兵记述,在大迂回大穿插中,有两个夜间(当然不是整夜)部队有休息调整。现在让我们具体看看他们的记述——
第一次休息在11月12日夜。参战老兵王志恒在《对印反击战的点滴记忆》中这样写道:“11月10日傍晚,33团从劳出发……历经江达和听布,赶到了鲁克塘。各营连在河边利用地形,烧水做饭,就地露营……两天中,部队第一次喝上开水,吃上热饭,饭后各班排用树枝撑雨布,把树叶铺在身下,就地安眠……大约休息了4个小时,凌晨两点,部队又继续前进。”
时任师副参谋长陈明德在他的回忆录《势如破竹壮国威》中写道:“靠山峰处有一小湖,……这就是鲁克塘,按计划在这里大休息,人们抓紧时间不加选择地躺下休息了,多么难得的时机,多么甜蜜的睡乡!”
参战老兵杨林祥在《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回忆片段》中也有“部队终于到达鲁克塘,在此休息做饭食用后,继续开进”的记述。
上述参战者的回忆中都提到一个地名——鲁克塘。也都提到了在鲁克塘吃饭休息。而且王志恒的回忆明确写着“两天中”,按时间推算,这一次休息是在11月12日夜,时间不过4个小时。
第二次休息是在11月14日夜。杨林祥在他的回忆中说道:“一道宽约30多米的冰河,河两岸结着厚厚的冰凌,……涉过冰河,部队到达泽拉山口北侧河谷地带师指挥所预定的大休息地点。连续四天的艰苦行军,许多战士脚下打了水泡、血泡,甚至浓泡,血泡把鞋袜粘在了一起……听到休息号令,来不及选择地方,即就地躺倒,很快进入梦乡。”注意,杨林祥这里说的是“连续四天”,就是从11月10日夜出发至11月14日。王志恒在他的回忆中也记述道:“在冰河边吃完饭,立即组织休息。因气温太低,几个小时后都被冻醒。第二天佛晓,部队开始向折多山挺进。”
他们的回忆中提到的第二次休息地点都是同一个地方——冰河。也许这里本来就没有地名,11月14日夜间的休息地点,就是在一个冰河岸边,但这一晚总算是部队的一次“休息”。
所以,在七天七夜征途中,有12、14日两个夜间的短暂休息,于是《十一师军战史》和参战老兵习惯上一直将其称作“七天五夜”。
什么是六战六捷?
这里所说的“六战六捷”,是指红军师在七天五夜的迂回穿插途中边走边打,沿途与印军发生的六次战斗。
第一次战斗发生在11月14日11时许,33团侦察排在泽拉山口南端,与北上之敌一个排遭遇,我击毙并俘获敌人数名,余敌逃散。据俘虏供述,他们是阿萨姆第五营的,是被派到泽拉设点的。
第二次战斗发生在11月14日15时30分,在波辛山口,前卫33团4连和侦察排遇敌守军一个连。按照余师长“乘着浓雾,出敌不意,猛打猛冲”的命令,在短短的六分钟内,歼敌80余名,余敌逃窜。我牺牲四名战士。
第三次是在11月14日傍晚,33团前卫连越过波辛山口,发现前方数公里处火光冲天,他们加快追赶,到达后方知此地名曰卡拉,为印军的一个据点。卡拉之敌从波辛山口逃敌口中得知我军已经逼近,立即烧毁营房物资,仓皇逃散。我军未放一枪一弹,夺取卡拉。
第四次是在11月16日14时许,33团前卫——2营5连克服千难万险到达东日则,与卡拉逃敌及由拉洪北上的近卫联队第5营2连一部约80余人接触。我尖兵排和侦察排采取正面与侧翼进攻相结合的战术,猛打猛冲,战斗持续20分钟,歼敌一部,余敌溃散林中。
第五次便是拉干战斗,时间是11月16日15时30分。33团2营以6连1排为前卫。抵近拉干时,与敌近卫联队5营2连一个加强排遭遇。共毙敌24人,俘敌中尉排长以下14人,我无一伤亡。创造了一个尖兵排歼敌一个加强排的典型战例。
33团6连一排拉干战斗经过图
第六战是登班战斗,时间是11月17日17时40分,登班驻守着印军近卫联队第5营。33团以配属该团的31团2营为主攻,战至18时,我军占领登班。共毙敌54名,余敌逃散。这是七天五夜征途中的最后一战。攻占登班后,33团2营勇夺拉洪桥,然后一路猛冲,切断德(让宗)邦(迪拉)公路。11月17日23时10分,红军师提前50分钟胜利完成“截尾”任务。
31团2营登班战斗经过图
这就是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,红11师在七天五夜大穿插大迂回途中著名的六战六捷。
在完成“截尾”任务后,红11师左右开弓,连续作战,33团向西南猛追,32团向东北进攻,在印军后方又取得了攻占邦迪拉、米龙岗战斗、夺取德让宗、登嘎威利战斗、查库夜战、多隆桥战斗等重大胜利。这些都是在“七天五夜”走完250公里路程,完成“截尾”任务之后取得的。
(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)
作者简介:
张平:笔名弓长。陕西乾县人,1966年入伍。曾任十一师炮团宣传干事。1972年开始写作。数十年来,先后发表并出版文学、新闻作品30余万字。著有“弦板腔记事”。
作者:张平